张玉升是众多三线建设者中的一员,从部队到地方,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,而是像戈壁滩上的沙棘树,在宁夏这片干涸的土地上扎根发芽,用一砖一瓦垒起厂房,默默践行着“艰苦创业、无私奉献、团结协作、勇于创新”的“三线精神”。
张玉升老人坐在自家小院门口感受温暖的太阳。
青春戎马:
在磨砺中铸就钢铁意志
1938年,张玉升出生在河南省太康县一个农民家庭。1958年底,正值青春年华的他,怀着对祖国的无限热爱和对国防事业的崇高敬意投身军旅,先后在陕西宝鸡、西安等地服役。
1966年4月,张玉升面临人生的重大抉择——转业。当时,他可以选择调往酒泉钢铁厂或回到河南洛阳,但“党需要我去哪里,我就去哪里”的坚定信念,让他毫不犹豫选择投身三线建设,支援大西北。
展开剩余77%张玉升乘坐前往宁夏的火车,经过一天一夜颠簸后,还未从晕车的不适中缓过来便被漫天黄沙来了个“下马威”,风沙大得连眼睛都睁不开。第二天,换乘汽车来到大武口905厂时,眼前的景象让他有些震惊,除了一家开在窑洞里的小卖部和一个只有3间房子的电影场外,这里几乎是一片荒无人烟的戈壁滩。但张玉升没有丝毫退缩,凭借军人的坚毅迅速投入新工作,被分配到分析化验室负责保障产品质量这一关键任务。
大半个世纪过去了,张玉升夫妻琴瑟和鸣,成为后辈的榜样。
在试验员岗位的6年间,张玉升与同事王宗耀、罗光玉并肩协作,全身心投入氢氧元素分析工作。当时高频炉设备陈旧,分析流程尚未完善,技术上的拦路虎横亘在前,攻关难度极大。为啃下这块“硬骨头”,3人索性吃住在化验室日夜攻关。功夫不负有心人,经过无数次的推倒重来与精益求精,他们终于突破技术瓶颈,使氢氧元素分析工作步入正轨,为工厂生产筑牢数据根基。除深耕专业领域外,张玉升还主动参与厂区基建。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,工厂的道路渐渐平整,绿树渐次成荫,厂房拔地而起,整体面貌焕然一新。
1974年,张玉升被调至污水站负责处理生产废水。这是一项关乎环保与合规生产的重要工作,烦琐且责任重大,但他毫无怨言,认真监测废水指标,不断优化处理流程,确保污水达标排放,用细致与坚持守护着工厂的生产环境直至退休。
“那是火热的奋斗年代,常常加班干活,大家都没喊过累。”他轻描淡写的话语背后,是老一代三线人的奉献之歌。
三线岁月:
温情相伴的奋斗征程
三线建设的岁月对于张玉升而言,不仅是个人事业的拼搏,更是家庭的共同坚守。
1970年,妻子杨桂兰带着3个孩子从河南千里迢迢来到宁夏,与张玉升并肩扎根石嘴山。当时,最大的孩子才5岁。初到宁夏时,居住条件极为简陋,一家人先是住在窑洞,后又搬到平房,搬家10余次,但家人始终毫无怨言,坚定支持张玉升的工作。直到1989年,一家人终于分到了楼房,生活才逐渐安定。
在张玉升的影响下,4个子女都扎根宁夏。大女儿现已退休,其他3个子女仍坚守岗位,传承着三线建设的接力棒。
如今,子女们用行动诠释着孝心。大女儿负责照顾二老饮食起居,每天精心准备餐食,定期陪母亲复查身体。其他子女也坚持轮流回家探望,小儿子总会备好父亲爱喝的茶和母亲喜欢的点心,二儿子包揽了家中重活。每逢节假日,子女们带着孙辈回家团聚,一大家子围坐在一起,聊天、下棋,其乐融融。
大武口区长城街道九零五社区在建党50周年之际,为他拍摄了纪念照。
孙辈们对张玉升的三线建设经历充满好奇,总缠着爷爷讲当年的故事。张玉升会拿出珍藏的老照片讲述往事,孩子们依偎在老人身旁听得入神。为了让老人的生活更加便捷,子女们还教会二老视频通话,即便出差也能天天“见面”,陪老人说说话。
退休后,张玉升的奉献脚步仍未停歇。无论是为工厂车队看门,还是在建筑工地值守,他都以热忱之心发挥余热。即便年迈,那颗为社会多作贡献的初心依旧炽热。
张玉升的人生是无数三线建设者的生动写照,他与无数建设者一道,在物资匮乏、技术落后的艰苦环境中数十年如一日坚守岗位。他们以“艰苦创业、无私奉献、团结协作、勇于创新”的“三线精神”为底色,在平凡岗位上书写着不平凡的篇章,用双手铸就了三线建设的坚实根基。
(华兴时报记者 郝 婧 实习生 朱 睿 文/图)
发布于:北京市嘉多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